通过锻炼,达到增强身体素质,比如柔韧性、耐力、爆发力、速度等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健身。
锻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uàn liàn,定义为一种利用计划性的、结构性的、以及重复性的肢体活动来提高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的健康状况的体力活动;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 锻炼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少年强才能圆“中国梦” 代表热议增强青少年体质"相关知识以及问题智能甄选的最佳答案,希望能解决您所想知道的问题:
少年强才能圆“中国梦” 代表热议增强青少年体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杜梅:
保证孩子们玩的时间和地方
我的孩子是一个小胖墩儿。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没有玩的时间和地方。孩子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房子越来越多,活动场所越来越少,孩子们没有自己的运动场所,就算有体育场馆可以办健身卡,也以成年人居多,孩子没有自己的玩伴,家长又不能一直陪着,时间长了他也不愿意去。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校的运动场都是开放的。现在社区里的健身器材更适合中老年人的需要,不适合孩子。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
别让孩子们横着长
现在,全社会的健康意识还不是很清晰。比如,垃圾食品的广告在欧盟很多国家都是禁止的,我们没有限制。很多国外学校的自动售货机,不允许有含糖饮料,在学校附近不能有零食店。再比如日本学校都配有营养师,青少年身高不断增长。我们的孩子个子也越来越高,但是腰围长得更快,肥胖、血压偏高、脂肪肝等问题过早出现,体质呈现下降趋势。
上海尝试的做法是医教结合,医生或医学团队到学校里,根据学生每年的体检结果区分普通人群和肥胖人群,设计不同的体育锻炼和营养计划。医教结合应该由政府推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达成共识,学校有健康意识、公立医院有参与责任,才能提升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
城镇化建设别忽略健身空间
现在,青少年体质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近视的高发。城市里的孩子们每天被固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东西,各种电子设备无孔不入,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个问题不只中国存在,而是全球各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当前,我们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按照住建部的标准,每人应有1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但是上海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1000万人,很难有绿地和其他运动场所。所以每次调查,孩子的体质数据都不乐观。城镇化过程中要考虑人口密度的问题,未来在规划城镇建设时,应该把居民健身运动的设施和空间考虑在内。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原主任马继龙:
全民健身设施要考虑青少年需要
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甚至工业设计部门都有可能参与其中。比如我们在荷兰看到的学校体育设施,设计非常有意思,类似于我们的拓展训练,在锻炼爆发力的同时,还锻炼胆量、培养团队精神。我们目前几乎没有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体育设施研发,足球、篮球、跑、跳等项目操练性强,趣味性不够,课上学的东西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很难挂钩。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全民健身设施,没有单独考虑少年儿童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
“一小时”应成为考核的刚性指标
提高青少年体质要靠学校体育,要落实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在青少年身上的投入应该比一般老百姓健身更多,现在投入只有大概范围,不够细致,不能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同样的资源,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体育设施差异很大。政府学校体育设施上的经费应有硬性规定,建学校要把体育纳入基本规划,明确规定多少人的学校配备什么样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