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站桩打拳如何有内气?"相关知识以及问题智能甄选的最佳答案,希望能解决您所想知道的问题:

站桩打拳如何有内气?


站桩打拳如何有内气?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按:王芗斋先生说的就是先要站桩站出整劲,而后要松透,因为只有松透,才能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只有整劲熟练了,才能做到全身无滞处。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才能做到不动之动。)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

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

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

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外。

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

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相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圆。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大成拳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

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按:站桩的人都会体会到身体撑拔之后的感觉,像圆。这便是“浑圆”二字的出处。

原本站桩求的是“混元力”,名叫“混元桩”,由于传拳时只有音,结合体会,容易误解为“浑圆”。更有甚者,尽管知道叫“混元桩”,但是为了标榜自己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特意把意念改改,动作稍微改改,要求故意改改,结合身体的感觉,故意取名“浑圆桩”,实际上是降低了武学水平。

至于打法一道,虽然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最好的打是没有固定招式,随心所欲的无招胜有招,但整劲初成,发力不好,是不能将之灵活应用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辅助,形意本门是五行拳,十二形拳,可以将整劲应用到纯熟,可以将打法化于无形。王芗斋先生摒弃招式,是自身天资太高,直接可从桩功试力中达到这个水平。但没有这个天资的普通人,则应该按照自身条件,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成就自己,天才的一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形意的五行拳,对天资的要求比较低,五个动作,可以有大成就。相对动则上百招式的拳法,要优秀得多,不妨一试。)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躯,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道本一气自然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其实我们看很多文章,都提倡打拳要做到“灵活不滞,空空静静”等术语,要做到“含胸拔背、上下相随”之类的术语,然而对于初学者,学动作简单,真正应该掌握的反而是这种一带而过的术语,如何做到“空空静静”,如何做到“上下相随”。

倘若这些基本的术语不懂,那么剩下的所有东西都白学。真正的东西就在这类术语当中,而我们练习武术,训练的目的正是拥有这些术语所代表的东西。因此我们看了那么多书,那么多文章,就是练不出东西来,原因就在这里,只能点这么多了。)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

当前为"站桩打拳如何有内气?"这个问题收集了 1条优秀答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