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自行车座高谜案:调得高,真的快?"的具体详细信息吧!
在上期的《自行车调整谜案——调姿势,讲科学!(下)》,Kent为各位车友盘点了一下,目前主流以及普遍的各种BikeFitting,并且简单地描述它们之间“动态”、“半动态”以及“静态”的差异。
而在这一期的《谜案》,Kent将与车友“看个高低”,共同探讨更多关于“最佳车座高度”的话题;本期《谜案》的文字数量与往期持平,仍处于严重超标的尴尬状态,内容丰富,请车友细心阅读。
在2014年休赛期,两个无聊的孩子:1.99米的Stijn Vandenbergh(斯泰恩·范登贝赫)与1.75米,绰号“曼岛飞弹”的MarkCavendish(马克·卡文迪什)交换了各自的队车,拍下了这有趣的一幕;卡文迪什在曲柄最高点仍无法接触到脚踏,成了“满岛卡蛋”,而范登贝赫则像骑着6岁那年的童车一样,脸上表露着纯(Xie)洁(e)的微笑。
车座高度对于在不同的自行车,以及不同的人群当中,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老一辈在“老二八”上均喜爱使用极低的车座高度代步、通勤,脚容易掂到地上,心理上能获得“更佳的安全感”,而新一辈总希望车座达到“恨天高”的水平,除了让自行车看起来更张扬,还能满足心理上的“更好发力”。
对自行车“最佳设置”的执着,恐怕目前亦无人能与“车王”Eddy Merckx(艾迪·莫克斯)可比;“车王”在其辉煌的年代,不仅同时使用各种不同架型几何的自行车比赛,甚至还在比赛当中六角工具不离身,就是为了竞赛的最佳表现,及时对自行车进行各种调整……所以各种不爽而经常对自行车进行调整的车友,亦被戏称患有“艾迪·莫克斯综合症”。
好了,这次对于"自行车座高谜案:调得高,真的快?"这个主题就暂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