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人物专访——三位清华“打靶”的成功之路"的具体详细信息吧!

人物专访——三位清华“打靶”的成功之路

于德重、陈洪和庹凌云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5级同班好友。近十年来,他们独辟蹊径,致力于射击运动中的电子靶自动报靶系统、激光模拟射击系统的研发和市场化,把“打靶”做成了有声有色的事业。

如今,他们的公司已经获得了中国射击协会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第十三届全运会优秀赛事承办单位等多项荣誉。在2018年10月速得尔研发的10米光学靶更是通过了国际射联一级认证。这意味着速得尔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五家通过国际射联认可的电子靶提供商。

 

1993年,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于德重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了三年研究生后进入联想。在联想这个中关村的旗舰企业,于德重一待就是10年,从终端部软件工程师做到了联想手机副总裁的职位。于德重就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开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于是在做系统集成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摸索。2007年,中国射击协会委托于德重给他们开发比赛软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于德重发现射击运动正从传统的用人眼判别环数的机械靶向自动报靶的电子靶转变。而中国的射击装备系统还是一片空白,所有比赛用的电子靶全靠进口。从2008年开始,国际射联要求所有的国际比赛一定要使用电子靶。于德重经过调研,觉得技术上有挑战,电子靶是个细分市场,大公司一般不愿做,正好适合小而精干的公司做,是一个机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虽然团队核心成员都是技术出身,但是真正要做出过硬的产品并为市场接受,这其中涉及到技术和非技术几个层面,有多个门槛需要跨越。

“电子靶的精准度、稳定性一定要保障好,比赛是很严肃的事情。”陈洪说。原来射击运动中的电子靶子除了铁框和靶纸,背后的高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才是核心。“比赛争分夺秒,想尽快计算出射击成绩,想确保成绩的精准度,对于设备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终于攻克了‘高速运动物体的精密位置测量’这个技术难点,无论是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都达到了国内外比赛的使用要求。”庹凌云补充道。

好了,这次对于"人物专访——三位清华“打靶”的成功之路"这个主题就暂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有所收获!

如果你有"人物专访——三位清华“打靶”的成功之路"这个内容相关问题或者疑问可以留言,我们将不断努力完善信息。 收藏